人生最大的选择————爱
“教的一方”要尊重“被教的一方”。根源在于“尊重人”。
尊重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。
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。
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。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“真实的那个人”。这就是最好的尊重。并且,假如有人能认可“真实的自己”,那个人也会因此获得巨大勇气。可以说尊重也是“鼓励”之源。
尊重的重要一步就是:关心他人兴趣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,用他人的耳朵去听,用他人的心去感受。
阿德勒建议: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?勇气会传染,尊重也会。
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,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“目的”。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主张。
某种程度上讲“改变意味着死亡”。人人都是“我”这个故事的编撰者,为了证明“现在的我”的正统性,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。
谈论“可恶的他人,可怜的自己”毫无意义,重要的是“以后怎么做?”
认同根本没有尽头。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,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“价值”;但是,如此获得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界。这样的人就被置于“依存”的地位,过着永远索求、永不满足的生活。唯有一个办法——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,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。
让他人来决定“我”的价值,这是依存。另一方面,“我”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,这叫“自我”。幸福生活在哪里,答案很明确了。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。
***不要从“与他人不同”方面寻求价值,而是从“保持自我”方面寻求价值,这才是真正的个性。不认可“真正的自我”,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,盲目地突出不同,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。 ***问题行为是在针对“你”。阿德勒心理学将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,一切言行都有其针对的“对象”。
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,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,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,一般被称为“弥赛亚情结”。
不幸者提供的救助无法脱离自我满足的范畴,根本不可能让任何人获得幸福。
人生课题:工作、交友、爱。
我们在交友的时候,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,用他人的耳朵去听,用他人的心去感受。
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。工作关系是“信任”关系,而交友关系是信赖关系。
决定人价值的不是“从事什么样的工作”,而是“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”于自己的工作。
最危险的就是提出何为善何为恶之类并不明朗的“正义”。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,最终往往会发展为“正义的干涉”。而这种干涉的结果就是自由被剥夺、整齐划一的乏味社会。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,而别人从事什么工作也都没有关系。某种程度上,尊重和信赖同义。能否“信赖”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。无论什么样的对象,都可以去“尊重”去“信赖”。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,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。
因为想要获得别人的信赖,所以主动信赖别人。
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,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。
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“喜欢自己”才只关注自己。事实恰恰相反,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,内心充满不安,所以才只关心自己。
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存在,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。
特蕾莎修女被问到“为了世界和平,我们应该做些什么?”的时候,她这样回答,“回家之后请善待家人。”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也是一样。不是为了世界和平做什么,而是首先信赖眼前的人,与眼前的人交朋友。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信赖总有一日足以平息国家间的争斗。
阿德勒认为:“爱不是纯粹或自然的功能。对于人来说的爱,既不是由命运决定的事情,又不是自的事情。我们并不是“被动坠入”爱。爱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发养起来,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。
“被动坠入的爱”就好比是被物欲迷住。只是想要获得、拥有、征服它而已。本质上和物欲一样。
爱是“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”
我们通过追求“我的幸福”建立分工关系,通过追求“你的幸福”建立交友关系,而爱则是建立不可分割的“我们的幸福”。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,“我”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“我们”。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,而是在全新的准则下生活。为了获得幸福生活,就应该让“自我”消失。
爱就是从“自我”中解放出来。
很多大人也像孩童般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、伤痛、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“武器”来控制他人,想要让他人担心、束缚他人言行、支配他人。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。我们不能总是君临“世界中心”,必须与世界和解,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。我们通过爱从“自我”中解放出来,实现自立,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。懂得爱之后,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“我们”,这是人生新的开始。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“我们”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。这就是共同体感觉。
“被爱的生活方式”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,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、如何站在“世界中心”。
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,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、生活方式的问题。而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。
主动去爱根本不需要担保。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,只是去爱,投身爱中。人为爱寻求担保,是因为无法爱自己,做不到尊重自己、信赖自己。因此,人就会认为在爱的关系中“肯定会受伤”或“一定会伤心”,认为不可能有人爱这样的自己,所以才想寻求担保。
爱是你的课题,但是,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,那是他人的课题,你根本无法掌控。你能做的唯有课题分离,自己先去爱。
无论是恋爱还是人生中其他一切事情,阿德勒根本不认同“命中注定的人”。
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“命中注定的人”呢?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?关于其中的理由,阿德勒认为是“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”。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,但却找各种理由退却,说什么“不是这个人”,并自欺欺人地认为“一定还有更理想、更完美、更有缘分的人”根本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,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。就这样,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、根本不存在巨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,这才是感叹“没有邂逅”的人的真实面目。并且活在幻想之你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,常常在想:“虽然现在幸福还没有到来,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”
爱即“决断”!!!
结婚不是选择“对象”,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很多人都是感觉与某人的相遇是“命运安排”,然后凭着直觉决定结婚。但这并不是冥冥之中被安排好的命运,而仅仅是自己决定“相信是命运的安排”。
弗洛姆说:“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,这是一种决心、决断、约定。”
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。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,面对“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”,那么,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可能产生爱。
但是,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,往往会感觉是“命运的安排”。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,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,而是由两个人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。
青年:……什么意思?
哲人:你已经明白了吧……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。
青年:……
哲人: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,必须做命运的主人。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,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是命运的关系。
青年:但是,具体怎么做呢?!
哲人:跳舞。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,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“现在”。
阿德勒认为舞蹈是“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”,他也广泛地向孩子们推荐。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,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,牵着对方的手,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,不停旋转不停律动。你们跳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,人们就会称其为“命运”。
青年:爱情和婚姻是由两个人跳动的舞蹈……
哲人:你现在只是站在人生这一舞场的角落里旁观着跳舞的人们。感叹“不会有人愿意与这样的自己跳舞”,并在内心深处焦急等待着“命中注定的人向自己伸出邀请之手”。就这样,咬紧牙关拼命守护着自己,以免更加伤心更加讨厌自己。
你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:牵起身边人的手,尽情尽力地去跳舞。命运由此开始。
***弗洛姆说;“爱是一种信念行为,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。 ***
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有限,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“分别”为前提。如果是这样,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。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,不断朝着“最佳分别”努力。唯有如此。开始去爱吧。然后,与爱的人一起不断朝着“最佳分别”努力。
正因我们看不清未来,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。
1.24
实际上在恋爱中我就有过想要控制他人的情形,也就是通过情绪或行为暗中控制以此来干涉对方的人生。我一直以为自己豁达大度,能尊重他人。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我的表现就显露出自私、自卑和没有安全感。有时候恋人的某些举动不合我意,我便会用消极情绪和摆脸色使对方折服。我不是因为恋人做出不合我心意的举动才这么做的,而是因为想用这种方法让恋人屈服、顺从我才这么做的。毫无疑问这么做是错误的,首先是这种做法没有做到课题分离,我妄想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,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。其次,这种做法对恋人是一种不尊重,试图支配他人说明我根本做不到自立,即没法脱离自我中心性。在爱情中奢望像幼儿时那样被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不可能的,那说明还是渴望用恋人来满足自己获得关注的需求。真正的爱是要“主动的爱”。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:信赖。信赖,就是无条件地信任恋人。但更深一层,是对毫无保留地信任恋人的自己的信任。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。而成熟的主动的爱要求我们毫无保留地信赖,因为怀疑和猜忌是难以开出爱的土壤的。而这就要求我们先去毫无保留的爱和信赖,因为我们如何爱这是我们的课题,对方如何爱是对方的课题。从现在开始,做到尊重(课题分离,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)和信赖(无需担保,一次信仰之跃)。